人們為了內心的安寧與和諧,往往在認知上尋求一致性,但不和諧作為一種認知關系,必然會導致心理上的不和諧。另一方面,心理不和諧會影響個體對自身內心世界的建構,因此往往會促使人們重構自己的認知,從而消除一切干擾。
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投資者對某個目標有很強的信念,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最終發現目標根本沒有實現,這會讓他們有很強的無序感。但是,這種徒勞造成的無序感很難消除,因為已經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變了最初的信念也無法消除。
在這一點上,投資者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對現有事實做出一些讓步。例如,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辯解,或者干脆承認這項投資中有一些小錯誤,但總體信仰體系是正確的。在向事實讓步的基礎上,更加堅定地相信最初的信仰,更加努力地弘揚和維護信仰,緩解內心的無序感。
同時,為了減少失衡,投資者開始關注對其決策有利的事情,因此盡管做多品種價格開始下跌,但他們不會拋售頭寸,因為如果拋售,投資者可能會創造新的認知,以減少“我是精明的投資者”、“我虧本出局”等認知造成的失衡。
認知不和諧理論
認知不和諧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一種解釋人們態度變化過程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這意味著個人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態度之間或態度和行為之間存在矛盾。費斯廷格認為,總的來說,個人對事物的態度與他們的態度和行為是相互協調的。當存在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并會導致心理緊張。為了緩解緊張,個體會試圖通過改變認知、添加新認知、改變行為等方式來恢復平衡。
那么在投資決策中會出現什么樣的認知不和諧呢?一是決策后的不平衡,當投資者根據品種的不同特點進行選擇時,容易產生失調;二是強迫服從是失調的,當投資者在輿論或媒體的影響下采取與其交易理念不符的行為時,容易產生失調。第三,獲取新信息造成的不平衡,即當投資者有意無意地接觸到新思想、新方法、新信息時,現有的認識可能會受到威脅,產生不平衡;第四,社會支持系統造成的不平衡,投資者的理解受到輿論或媒體的反對,或者受到接受新信息的影響,容易出現不適應。
對于心理上的不適,失調的存在會促使投資者努力減少不協調,達到協調的目的。除了努力減少不協調之外,投資者還可以積極避免可能加劇這種不協調的情勢和信息因素。因此,在投資決策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合理但不合理的行為。例如,當你持有頭寸時,你總是后悔自己的行為,你對做空頭寸猶豫不決。比如,總是忽略與交易方向不一致的信息,而是尋找可以驗證你觀點的信息;總是責備自己受到他人的影響,但永遠不要責備自己,以此類推??傊?,在投資行為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投資者總是改變態度,以達到消除不和諧感的目的。
改變交易行為
首先,改變行為,使對行為的認知與對態度的認知相一致。例如,知道頻繁交易不利于賬戶,但每天頻繁交易的投資者需要改變頻繁交易的行為。
第二,改變你的態度,使之符合你的行為。例如,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但又交易失敗的人改變了對自己的最初評價,意識到自己只是中等資質甚至是有偏見的投資者,普通人很難避免自己的錯誤。這樣,認知就協調起來了。第三,引入新的認知要素,改變不協調的局面。例如,為了緩解在頻繁交易問題上的認知不協調和緊張,可以尋找盤中交易高手的故事,學習對交易有益的知識。這三種解決方案都是從“知”與“行”的角度出發,達到消除認知不協調的目的。

抖音關注"海龜交易",學習更多交易干貨